2023-04-09星座致远号巡洋舰标志图片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致远号巡洋舰标志图片,具有一定借鉴价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希望大家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大有收获,下面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是北洋水师的
致远号巡洋舰(英文:Chinese cruiser Zhiyuan)是中国清朝北洋水师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英文:Armstrong Shipbuilding Co)订购建造的穹甲防护巡洋舰,为致远级巡洋舰的首舰。
致远号排水量2,300吨,航速达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速度最高的。致远号和姊妹舰靖远号在1887年底完工加入北洋水师后。
在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战沉。
致远号管带是邓世昌。
致远号是由英国生产建造的穹甲防护巡洋舰,航速达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航速最高的,1887年正式服役,在1894年甲午海战中致远号在弹药将尽且遭受重创后冲向日本旗舰松岛号,欲与敌人同归于尽,结果不幸被鱼雷击中而沉没,全舰官兵全部殉难。
致远号管带是邓世昌,殉国后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太保衔,光绪帝亲书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为纪念邓世昌的伟大牺牲,人们创作了《甲午风云》、《英雄邓世昌》、《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以歌颂其英雄壮举,还有多处纪念馆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邓世昌的评价
甲午战争之后,大鹿岛人民为邓世昌及其他无名烈士所修的墓,因当时财力物力所限,十分简陋。1988年,东港人民政府把这座墓迁到了东口南山的北坡上。大鹿岛人民为致远舰上的烈士遗骨新做了一口棺材,挑选质地最好的木料,请岛上手艺最好的木匠钉制的。墓前立了块碑,墓碑正面刻下甲午无名将士墓,墓碑后还写了碑文。
后来据来岛的一些专家、学者见解,一般的士兵是不能进入驾驶室的,从那里打捞上来的骸骨很可能就是邓世昌的,于是就将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改为邓世昌墓,在横墙上写着甲午英烈永垂不朽。
1984年,邓世昌殉难90周年纪念之际,有关部门及邓氏后人清除覆盖墓地之土层,对该墓的墓碑、拜桌、界石等进行修复,并将邓部分遗物再葬于此。1994年9月,市政府决定出资将其迁葬于东郊公园气鲵岗上,仍为清制墓冢。新墓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前临湖水,后依山丘。
致远舰(英文:中文cruiser Chih Yuen)是中国清朝北洋水师从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公司订购建造的致远舰级巡洋舰的首舰。
致远舰排水量2300吨,航速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航速最高的。在德国同时订购的致远舰和姊妹舰靖远号以及靖远号和来远号于1887年底完工并加入北洋水师后,清政府以各种政治理由停止北洋水师购买新式武器。结果1894年甲午战争中,致远舰和靖远舰是北洋水师最“新”的舰艇。
1994年9月17日,甲午战争中,致远舰在弹药耗尽、损失惨重后,奉其舰长(邓世昌)之命,冲向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吉野,经查证并非“第一游击队”[1],欲与敌决一死战。不幸的是,鱼雷发射管被敌人击中,导致管内鱼雷爆炸沉没,全舰246名官兵为国捐躯。清末书画家高永(有资料认为是光绪皇帝亲笔所书),为其题写了著名的挽联“此日满眼泪,海军威猛”。
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建设北洋水师初期,主要通过中国海关总司英国人赫德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购舰。最先购入的是作近岸防御的小吨位炮艇,称作“蚊子船”。后来购入两艘可作远洋作战的超勇号及扬威号快速巡洋舰。不过在购买超勇及扬威时,李鸿章对赫德及阿姆斯特朗感到不满意。于是在订购更大型的铁甲舰时,改为向德国伏尔铿船厂购买,所建二舰即定远及镇远。及后李鸿章以尚余之款项,再向伏尔铿购置一巡洋舰,即为济远。中法战争后福建水师被歼,李鸿章得到批准再向外购买巡洋舰四艘。最初属意由伏尔铿按济远再造四舰。不过此时清政府朝野中对济远传出各种非议。
相对于英国,德国当时仍属海军建设后起之辈,济远的型式为“穹甲巡洋舰”,本来是英国海军的新式设计。而济远为伏尔铿首次制造此类战舰,。经过一轮的争议后,最后决定四艘巡洋舰建造合约分别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及德国伏尔铿各得其二。德国伏尔铿改为建造两艘装甲巡洋舰,即经远及来远。而由英国建造的二艘仍为穹甲巡洋舰,即致远及靖远。致远及靖远及分别于1886年9月及12月下水,1887年7月建成。北洋水师派出军官及水兵,到英国船厂所在纽卡素对舰只测试,然后连同在德国完工的经远及来远,于当年9月中一同开回中国。途中由英人总教习琅威理为统领,致远管带为邓世昌,靖远管带为叶祖珪。各舰于12月抵达厦门,正式加入北洋水师。
近年来,我国考古专家在对中日黄海大海战中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沉舰进行海下考古研究时,找到了致远舰沉没的真正原因。考古新发现推翻了英国人的观点:致远舰是被日舰击中鱼雷发射管后,造成里面的鱼雷爆炸而沉没的。那么,致远舰沉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北洋舰队致远舰
在一百二十五年前的那场中日黄海大海战中,邓世昌所在的致远舰被日舰击沉,邓世昌及舰上二百多名士兵壮烈牺牲。那么,致远舰究竟是被哪艘日舰击沉的?导致它快速沉没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当时科技条件的限制,战场上的许多证据无法得到保留。因此,一百多年来,对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有着各种不同的版本。
致远舰部分官兵
先来看看是谁击沉的致远舰。日本人做事一向严谨,这一点是无需回避的。他们还特别善于总结,做完一项工作都要进行总结,既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也为了在上级面前表现自己。在日本舰队中,不乏战后表功者。可是,这次却很奇怪,在海战结束后,日本参战的各舰在战斗总结中,对击沉致远舰的情况,都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没有谁说是自己的军舰击沉了致远舰,更没有谁站出来抢这份功劳。难道是日本人没有名利思想,不贪战功?这好像不符合他们的性格。
既然日本人对击沉致远舰语焉不详,无人认账,那么,北洋海军在战后的报告中和有些当事人的事后回忆中,又是怎么说的呢?说法也不尽一致,大体有这样两种说法。一种是鱼雷击沉说。这种说法比例要大一些,他们认为,致远舰可能是被日本军舰的鱼雷击沉的,至于是哪艘日舰那就说不清楚了。第二种是炮火击中说。有人怀疑是被日本舰队本队三景舰320毫米巨炮所击中而沉没。这个说法,并不能得到日本方面的证实,只是一种怀疑和猜测,其依据就是致远舰在沉没的时候发生了大爆炸。需知舰艇发生大爆炸是有多种原因的,被火炮击中发生爆炸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原因。
日本联合舰队三景舰
从上边这些说法来看,总是让人一头雾水,不得要领。各种结论都是在怀疑与猜测之中做出来的,真相究竟如何,便成为了历史和军事研究者及爱好者们不断热议和争论的话题。海战时战场附近有英国军舰在观战,他们战后在报告中写道:“日舰第一游击队见致远舰奋然挺进,便以群炮萃于致远,连连轰击。有数颗榴弹同时命中致远水线,致使其舷旁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右舷随即倾斜,最终舰首下沉。
”在众多的推理和分析中,英国人的观点逐渐占据了上风,成为一种主流观点,多年来被许多研究者所引用。这个观点认为,可能是日方军舰射出的一枚大口径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鱼雷发射管里面正好装有鱼雷,鱼雷被炮弹击中后引起爆炸,致使致远舰沉没。意思是说,日舰的炮弹打进了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里,而恰好鱼雷发射管里面装有鱼雷,鱼雷被炮弹引爆,自己舰艇上的鱼雷把自己的舰艇炸沉了,这就是英国人的观点。
这事听起来有点悬,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呢?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谁也不敢保证说不会发生这种巧事。因为致远舰上的确配有四具鱼雷发射器,既然有鱼雷发射器在上面,就有发生这种巧事的可能性存在。没有谁能拿出证据,来推翻英国人的观点,因此这个观点被普遍接受,时间长达一百多年。
英国人在提出这一观点的时候,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致远舰在爆炸之前已经向右侧倾斜,这个时间是在下午3点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倾斜越来越严重,倾斜角度达到近30度,甚至都能看到左侧的螺旋桨。英国人的观点是致远舰先爆炸后倾斜,而这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状况。那么,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里面的鱼雷到底爆炸没有呢?英国人说鱼雷被引爆了,可是似乎又与舰艇倾斜无关,因为在爆炸之前舰艇就已经出现了倾斜。如果鱼雷没有被引爆,舰艇又怎么会倾斜呢?不过,舰艇发生爆炸,这个事实是各方面都接受的。我们还是先来解决鱼雷发射管里面的鱼雷是否爆炸的问题。
将要沉没的致远舰
时光飞转,到了2105年,即致远舰沉没121年的某一天,一个较为可信的答案终于浮出了水面,为后人解开了谜团。据媒体介绍,考古专家们在对水下沉睡一百多年的致远舰进行考古研究时,发现了致远舰上的鱼雷发射管,而且鱼雷发射管里面已经装有了鱼雷!这就有力地证明,致远舰鱼雷发射管里面确实装有鱼雷,但是鱼雷并没有爆炸,它仍安然地躺在鱼雷发射管里面,在海水下面度过了一百多个春夏秋冬,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铁的事实。由于中国考古学家们的努力,终于推翻了英国人“鱼雷爆炸说”的结论。
致远舰既然不是由于鱼雷被引爆导致沉没的,那么,爆炸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经过专家们的研究,大体情况是这样的:致远舰在与日舰战斗中,右舷吃水线下中弹遭到重创,大量海水涌了进来,。海水进入舰舱过多,而排水、堵漏效果又不明显,导致舰体出现30度倾斜。大量海水的进入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冰冷的海水势必要与正在熊熊燃烧的锅炉接触,一凉一热的突然碰撞,其结果可想而知,一场大爆炸在所难免了。锅炉大爆炸的恶果就是致远舰的快速沉没。那么,致远舰是在锅炉爆炸后沉没的,还是在沉没中锅炉接触到海水爆炸的,现在已经无法还原和考究了。
2015年,对致远舰进行水下考古调查。
回过头来审视致远舰的沉没原因,是由于大量海水进入舱内后船体严重倾斜,引起锅炉爆炸,快速沉没。
济远和致远都是穹甲巡洋舰,只是侧面有一层薄弱的穹甲防护带,并不能称为铁甲舰,但比当时的铁协木壳船(广甲广乙等无防护巡洋舰)要好的多。北洋舰队只有定镇远是一等铁甲舰(战列舰前身),经远来远是装甲巡洋舰,防护设计类似定远的铁甲堡(都是德国造),接近二等铁甲舰。但吨位等达不到。二舰:
济远: 济远”舰订购时计划为“定远”级的第3艘舰,后应经费短缺而缩水改为订造穹甲巡洋舰。“济远”回国时原有三根桅杆(2根木质为加装风帆而临时增设、1根铁质,长18米),并备有风帆索具,后撤除只留1根铁桅杆(这根桅杆现保存在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舰长71.93米、宽10.36米、吃水5.18米、排水量2440吨(回国时数据为2300吨),正常载煤230吨,最大载煤400吨,动力为2座蒸汽机,4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主机功率2800匹马力,航速15节(一说是16.5节)。装甲甲板(穹甲)由25.4mm钢质和50.8mm铁质装甲层复合而成,可抵御大口径火炮的轰击,主炮露炮台装甲厚254mm,炮罩及司令塔装甲厚38.1mm,编制180-202人,管带为副将衔。
致远:
致远号巡洋舰是中国清朝北洋水师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建造的穹甲防护巡洋舰,为致远级巡洋舰的首舰。 致远号排水量2,300吨,航速达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速度最高的。致远号和姊妹舰靖远号及同时在德国订购的经远、来远号在1887年底完工加入北洋水师后,清政府便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停止北洋水师采购新武器。结果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海战中,致远及靖远号是北洋水师最为“新式”的舰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