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
【吾】·吾不雅自古贤能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我)
【我】·我劝天公重奋起,不拘一格降人材。(我)
【予】·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我的)
【余】·问余别恨知几多,落花春暮争纷纭。(我的)
【卬】·招招船夫,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卬,读如昂,第一人称代名词。这句话的意思是,船夫摇摇把船摆,旁人过河我期待。旁人过河我期待,等小我儿过河来。)
——以上为自称代词,⑴用在动词前面作主语,相当于“我”。⑵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相当于“我的”。⑶零丁用以暗示复数,相当于“我们”。
【吾辈】·三湘登眺还吾辈,千古山河独此楼。(我们)
【我辈】·我辈本无流俗态,不教离恨上眉多。(我们)
【吾侪】·文王犹用众,况吾侪乎?《左传·成公二年》。(我们这些人)
【我等】·像此种字简意深之例,通文触目皆是,看我等动辄洋洋数万言,才知其珍贵也。此为我等后学当学之一也。
——以上为自称代词后面加“侪”、“等”、“属”、“曹”、“辈”等字,暗示复数,相当于“我们”。
【朕】·“朕为始天子”。(朕 <名> 我,我的。中国秦始皇时起专用作天子自称。)
·皇太后诏曰:“今天子以年少,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后汉书·和殇帝纪》(至尊若皇太后也能够自称“朕”。)
·朕幼清以清廉兮,身服义而未沬。屈原《楚辞·招魂》。(朕,前人自称之词,先秦期间常人也可自称“朕”)
【孤】·诸人持议,甚掉孤望。——《资治通鉴》(孤,孤家,人君谦称)
【寡人】·秦王谓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战国策·魏四》(寡人,古代君王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以上为帝王自称。
唐诗宋词中的人称代词有哪些?举例申明!多例!
“我”——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年夜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醉花阴》“我歌月盘桓,我舞影混乱”;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祖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成留。
乱我心者,本日之日多烦忧!”《将进酒》“生成我材必有效,令媛散尽还复来。
”“朕”——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吾”——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三“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王维《送綦毋潜落选还乡》“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置酒长安道,齐心与我背。
”“吾谋适不消,勿谓知音稀。
”韩愈《山石》“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李白《行路难》“吾不雅自古贤能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予”——韩愈《石鼓歌》“嗟予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湃。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妾”——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常建《节女操》“誓不起波涛,妾心古井水”李白《长相思》“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余”——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杜甫《不雅公孙年夜娘门生舞剑器行并序》“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余亦能高咏,斯人不成闻。
”“尔”——李白《将进酒》“呼儿将出换琼浆,与尔同消万古愁”;李白《蜀道难》“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欣欣今生意,自尔为佳节。
”“公”——韩愈《石鼓歌》“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李商隐《韩碑》“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年夜笔何淋漓!”“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君”——辛弃疾《摸鱼儿》“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灰尘!”李白《春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满意,归卧南山陲。
”李白《金陵酒坊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寂寂山河摇落处,怜君何事到海角!”“汝”——李商隐《韩碑》“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子”——杜甫《赠卫八处士》“ 十觞亦不醉,感子居心长。
”“郎”——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向,又还被、莺呼起。
”;张先《一丛花令》“嘶骑渐远,征尘不竭,何处认郎踪?”“伊”——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蕉萃”“他”——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衰退处”杜甫《哀天孙》“花门□(“嫠”下女换刀)面请雪恨,慎勿出口他人狙!”
古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你”有哪些??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措辞人称号本身的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首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此中,经常使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朕”,秦之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今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呼了。
“卬”,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儿女都不利用了。
例如:?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孟子·梁惠王上》)? ②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楚辞·涉江》)? ③余不克不及治余县。
(《左传·昭公三年》)? ④予既烹而食之。
(《孟子·万章上》)?⑤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⑥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书·汤誓》)? 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因为呈现时期、方言和利用习惯的不同,第一人称代词在利用上有同有异。
1、从所能充任的句子成份看,“我”、“余”、“予”凡是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凡是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卬”作主语、宾语,“朕”作主语、定语。
但也有破例,如:①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蜚言,恐沈于众?(《尚书·盘庚上》)? ②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
(《庄子·田子方》)?例①中的“朕”作宾语,例②中的“吾”作宾语。
2、从单复数情势看,除“我”、“吾”既可表单数又可表复数外,其余一般用于单数。
3、吾、我区分安在?A.头一个回覆这个题目的是胡适的《吾我》篇。
他以为这是一种格的表示。
所举的例子是“今者吾丧我”。
他主张“吾”字是用到主格跟领格的情势,“我”字是用到受事格的情势。
B.俞敏《汉藏虚字比力研究》。
他以为:西周人的铜器里,所有自称的字除“朕”、“余”,就光有一个“我”字,连一个“吾”字也没有。
《诗》、《书》两经里可以说的确没有“吾”字。
“吾”跟“我”的区分纯洁是一个声音的题目。
“吾”历来不消到语丛的尾巴上,“我”可以,例如“非我也”;凡是对照重念的处所,全用“我”。
谦 称:? 别的,前人为了暗示本身的礼让礼貌,在对话中常常不消自称代词,而经常使用谦称取代。
其方式首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例如:①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②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记》)2、自称卑贱的身份。
例如:?①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
(《史记·孝文本纪》)? ②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妾”本是“女奴隶”,“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家丁”,所以均是谦称。
3、自称不德卑下之词。
例如: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
(《左传·僖公四年》)? ②令郎若返晋国,则何故报不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寡人”、“不谷”,前人多以为是恶称。
《老子四十二章》云:“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觉得称。
”注重:谦称词都是名词或名词性布局,虽相当于响应的第一人称代词,但在语法功能上又有分歧,比方,它不受代词宾语前置这一纪律的制约。
求古文中"相" "见" "其"作人称代词的例句!!!!!!
见的人称代词未见!相:表自称即可白公姥,实时相遣归。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表对称吾已掉恩义,会不相从许。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亲朋如相问。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表他称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聊斋志异·狼三则》杂然相许。
——《列子·汤问》相委而去。
——《世说新语·改过》莫相知。
(不知道它是甚么工具。
)——唐· 柳宗元《三戒》则噪而相逐。
(相逐,追逐他。
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其:用作第三人称人称代词,暗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
” 例:①其子曰:“不筑,势必有盗!”(其:他的。
)——《智子疑邻》 ②恐前后受其敌。
(其:代词,指狼。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③其夫呓语。
(其:她的。
)——《口技》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实在。
(其:它的)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其:他们的。
)——《师说》 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其:她们的。
)
论语 课文中暗示人称代词的词
古汉语中的代词一般有以下几种:代词 1、人称代词 (1)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等。
(2)第二人称代词:“汝、女、尔、若、而、乃”等。
(3)三人称代词:“之、其”。
(4)古汉语人称代词的一些特点: 1) 情势多,用法复杂。
2) 没有单复数的区分。
有时也在人称代词后面加“属、侪、曹、辈、等”一类名词以暗示大都。
2、唆使代词 (1)表近指的唆使代词:“此、是、斯、兹、之、然”等。
(2)表远指的唆使代词:“被、夫、其”等。
(3)不定代词:“或、莫”。
(4)特别的唆使代词:“者、所”。
3、疑问代词:谁、孰、何、胡、奚、曷、安、焉、恶 同时赞成楼上的定见
文言文中的代词,分为几种类型??
这个要讲一节课的工具竟然还不给分,建议楼主去买本高中文言文翻译那书,之前见过。
上面还挺全。
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措辞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此中“我”字,不但各时期的文言皆用,并且一向用到此刻。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消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旁边、陛下、足劣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此中“旁边”“陛下”有交际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圈外人,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但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彼此”“彼此”,也能够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类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暗示他人行动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唆使代词文言常见的唆使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唆使代词。
这个网上搜得,高考差未几够了。
文言文人称代词共有哪些啊 越多越好 越多越好 越多
“文言文代词:”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兴旺,所以克服了他。
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词,用来指代齐国的戎行,相当于“他们”。
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他的老婆提出疑问说。
“其”字用来取代愚公的老婆,译为“他的”。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北方有个欺负我的人,但愿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杀了。
句末的“之”就是代词,取代“侮臣者”,相当于“他”。
王师北定华夏日,家祭无忘乃翁。
陆游《示儿》——年夜王的戎行平定了华夏的日子,家中祭奠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信禀告给你的父亲。
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必然会跟你算账的。
“而”即是代词“你”。